发布时间:2025-04-17 热度:
传统融资模式的局限性
能否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融资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融资项目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三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起初,中国的城镇化融资依赖于财政支持。后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进行,城镇化融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土地金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券逐渐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述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特别是去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并没有片面强调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是将城市转向高质量的宜居场所,这些弊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税收不足以支持推进城镇化的资金需求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截至2013年底,我国税收已达110497亿元,比去年增长9.8%。城市化建设三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低回报性。因此,仅靠市场资金的力量完成融资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只能靠政府的财政力量。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GDP年均增长率约为9%,而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1.3%,2013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为19.4%。一方面,税收占GDP比重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国富,但并不意味着民富。近年来,我国也呈现出国富民穷的不良趋势,社会各阶层对收入分配越来越不满,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继续提高税收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税收导致期限不匹配。城市化建设是造福后代的伟大工程,目前的税收来自当期收入,不能将未来收入分配给当期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投资和收入期不一致。一般来说,目前的税收收入只能为城镇化提供有限的资金供给。
(2)土地财政将难以为继
近年来,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有效地弥补了税收的短缺,解决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融资形式。近年来,这种“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发展得越来越激烈。据统计,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到4.1万亿元,创下2011年3.15万亿元的新纪录。然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推高房价,将压力转移给普通居民,违反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新城镇化原则;其次,地方政府腐败、民怨沸腾,不利于社会稳定;第三,土地资源的稀缺导致土地财政无法长期实施;最后,中央政府严格控制房地产业,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潜在风险
除税收和土地财政外,地方政府还建立了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各类公司,如城市投资公司、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城市建设资产管理公司等,形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刺激计划,这也刺激了政府融资平台的大规模扩张。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36个主要城市的政府债务余额为3.85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12.94%。然而,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扩张,融资平台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负债率高,资本不足,风险高;二是融资形势不透明,导致权责不明;第三,地方政府作为决策者,往往导致经济效率低下;最后,融资平台运行机制不完善,融资平台存在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