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7 热度:
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分析——以市政债为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央政府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城市化将继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权威统计,近十年来,城市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投资需求达到6.6万亿元。然而,现有的传统融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镇化下的融资需求。政府需要加快市场化融资平台建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融资模式。本段以市政债券为例,探讨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融资机制。
(1)市政债务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市政债券也被称为地方政府债券,是指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在偿还本息的前提下筹集资金的债务凭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收入和公共服务设施收费来偿还,本质上是地方政府或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市政债券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70年代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兴起,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中国基本具备引入市政债券模式的条件。一是地方政府财政实力雄厚,信用高,为市政债券发行提供了良好的信用保障;二是随着国民收入的显著增加,民间资本极其活跃,人民投资热情高涨,给市政债券发行带来了稳定的需求;三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金融深化改革不断推进,金融市场趋于完善,为市政债券发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2014年5月21日,财政部下发通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十省市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归还,意味着中国版的“市政债券”即将到来。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市政债”在中国生根发芽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债券发行方面,发行要求过于严格,债券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中国可以借助国际成功经验进行制度设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政债券融资模式”。一是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号召,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资源与权力匹配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权力;二是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制定相关交易规则和法律法规,为市政债券在中国扎根奠定制度基础;三是建立市政债券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确保市政债券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偿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明确市政债券的发行目的和责任主体,确保市政债券市场的稳定运行。
结语
新型城镇化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中国政府也在探索中前进。一般来说,仅通过传统的融资渠道很难满足城镇化所需的巨大资本缺口。而这些融资模式所暴露的缺点也不符合中央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市政债券解决城市化资本缺口的成功经验表明,市政债券在解决融资问题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合理性,中国基本上有发行市政债券的条件。因此,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找到一个“中国版的市政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