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1 热度:
票据融资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金融工具,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以交易为基础,以自偿为保证的短期资本交易或融资业务。通过贴现、贴现、再贴现、回购等操作手段,使市场融资更加便捷。它已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资本流动性、降低信用风险、增加资产收益的有效工具和改善服务的重要手段。由于票据融资业务适应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增加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在货币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994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我国票据融资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全国票据融资16 与1999年相比,559亿元增长了90亿元%。同时,我国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票据专营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组织者和制造商。继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中国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自己的票据专业经营机构。依托中国人民银行当地银行的支持,这些票据专营机构迅速发展,成为市场主角。二是初步形成了票据交易价格的市场化机制。由于票据融资业务风险低、盈利能力高,票据市场竞争激烈。自2002年初以来,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一路下降至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贴现利率底线2.97%(再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也随之下降。虽然再贴现利率没有调整,但市场上的再贴现利率远低于再贴现利率。央行再贴现业务淡出市场,而转贴现业务利差越来越小。三是票据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中国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从原票据发行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到票据特许经营机构、股份制银行、各种金融公司和国内外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大型企业使用票据结算急剧增加,票据融资能力和规模逐年增加。
二、票据融资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我国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1.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完善。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资金,与其他企业签订虚假商品交易合同,甚至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勾结,利用票据融资手段骗取银行资金,造成信用风险。一些社会犯罪分子利用票据欺诈的现象也在增加。
2.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票据业务的盈利能力与其流动性密切相关。在目前的经营模式下,票据的流通主要表现为票据实物的转移,带来了运营成本的增加,给查询、交付等业务运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容易产生风险。这制约了票据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银行间合作不足。银行间竞争过剩,合作不足,导致银行间结算纪律不同,不合理拒付、压票、压单、拖延结算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银行间道德风险;银行间票据信息管理、沟通与合作不足,限制了票据在缓解银行间资金短缺、创新业务品种、扩大业务范围、增加营业收入等方面的作用。
4.业务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银行:票据业务政策几乎局限于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型城市银行,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上级银行,在安排贴现(再贴现)贷款额度指标时,一般较少考虑中小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的需求,导致票据业务区间和银行之间严重失衡。由于缺乏相关的奖励措施和激励措施,很难充分调动欠发达或基层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一些高质量的中小企业客户。企业:许多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财务人员缺乏票据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票据进行融资组合。大多数可以使用票据的业务融资都是通过贷款和其他传统方式来解决的,或者在没有贷款的情况下考虑使用票据。
5.贴现票据种类单一,业务品种创新不足。由于当前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薄弱,银行承兑汇票交易量占整个票据市场交易量的90%%以上,反映商业信用特征的商业承兑汇票交易量很少,交易区域和发行单位仅限于部分大中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导致票据业务范围狭窄,对票据融资业务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