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6 热度: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学者研究较多,但大多集中在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研究上,对高校等非营利性机构的内部审计研究较少,对高校内部审计整改的专业系统理论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结果大多来自于实际审计人员在日常审计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相对分散和表面化,不涉及更深层次的系统和理论研究。因此,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安全和咨询活动。它有助于增加组织的价值,提高其运作效率。采用系统、标准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和监控过程进行评估,提高其效率,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办公室应包括组织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高级员工和作为组织成员的审计实体。内部审计师应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验证、分析、评估和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建立后续检查程序,监控和确保审计结果和审计目标的实现,支持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被审计实体。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组织目标有效实施的管理工具。审计管理人员的制定和实施应包括确保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的相关标准、内部审计规定和其他适用标准。实施质量保证和改进程序,包括监控、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
内部监督人员的教育水平并不高。根据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调查结果,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水平不高,专业岗位结构过于简单。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内部监督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对内部监督的理解也不全面,因此内部监督人员在监督业务中更加被动和主观。由于工作不积极,工作质量不理想,难以提高审查员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对内部审计的实际需求更为重要。从内部监督人员的教育结构层面来看,不能适应内部监督的发展。虽然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如果没有特定的文化和理论知识,内部监督人员就很难掌握新的监督方法,学习也会更加困难。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和状态,不能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内部监督人员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专业结构仅限于财务。
(二)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门针对政策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内部监督机构只有具备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胜任这一任务,确保高校内部监督的顺利开展。内部监督员的专业伦理是以专业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为主题构建的专业伦理体系。这是非制度性和强制性的,是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舆论的内部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动。内部审计标准还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专业人员的伦理道德,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一般不高。发现问题时效性差,缺乏领导能力、客观性和公平性,容易产生疏漏。在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地位不高。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作业时容易屈服于领导的压力,从而充当特定部门排除其他部门的工具。内部监督对象和内容也由领导自由安排。在这样的环境下,内部监督人员在进行监督时很难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审计结果中没有基准值,也没有实际意义。
(3)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缺陷
信息化建设滞后是部分高校纠正内部经济责任监督的重大障碍。服务期间,监察人员不仅要检查被监察单位及其主要干部经济责任的纠正情况,还要进一步监督主要干部是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这样,监督员的负担就会显著增加。此外,内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修正范围很广。如果长期参与内部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工作,审计修正的内容会突然变得复杂,获取相关信息会变得非常困难,工作也会变得非常困难。在监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困难的工作负荷,监理人员即使超负荷工作也难以实现全覆盖。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信息智能时代,高校对网络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修正程度不高。由于审计软件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审计人员仍然需要在手工数据的检查和验证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审计修正信息的共享程度很低,不可能在内部监管机构等业务功能部门的管理平台上实现实时共享。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一些大学的内部监督机构中更受欢迎,但在向高级官员报告或与其他功能部门沟通时,传达审计修正通知的精神,提交审计修正监督报告或其他文件仍然是纸质的,以降低整体效率。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人才提升的摇篮,肩负着与企业不同的历史使命。高校通过内部审计,确保教育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使人才培养等教育科研活动不受欺诈、腐败和欺诈的影响。为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国高校应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内部标准化管理,寻找有效的监督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作用,促进高校健康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