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5 热度:
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有效途径
1.明确审计监督内容
1.1转变审计内容认知认知
目前,国有企业的审计内容不再是单一的财务收支,而是扩大了新的内容。国有企业本身需要加强认知,了解内部控制审计、预算绩效审计、国有资产审计、国有资本投资审计等新内容,从上到下普及审计人员,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内容的全面理解,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确保审计监督的科学性和标准化,企业还需要对审计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如中等风险审计、低风险审计等,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向,促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发展。
1.2重视绩效审计和资本投资监督
在绩效审计监督方面,国有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其实际情况,如指标不完善、审计方法单一、专业人员等,应纳入关键审计范畴,通过有效方式改进。此外,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等也可以参与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监督管理,便于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意见,使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在许多审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鉴于国有资本投资控股的情况,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除财务调查外,还应涵盖业务能力、偿债风险和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大量国有资本损失,影响国民经济收入。
2.全面覆盖审计监督
2.1确立审计监督全覆盖目标
一是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因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起着主导作用,审计监督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属于政府职能部门,需要覆盖国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不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形成良性发展状态,确保国有资本得到更好的提高。二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要求企业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做到廉洁从业、积极节能减排。审计监督要以此为目标,不断优化和完善审计监督工作,营造廉洁的国有企业办公环境。三是建立专业的审计监督人员队伍,弥补审计监督在专业性和工作质量上的不足,也是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目标。
2.2审计监督方法多样化
在新时期,国有企业的经营很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各种风险。为了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必须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审计监督方法上。对审计机关,应定期开展指导工作,确保审计部门充分了解其职能、职责和优势,便于今后更好地纠正企业经营问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应纳入重点监督范围,明确自身定位,履行职责,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政策执行情况,提高国有企业的政策执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国有资本的收入也需要定期审计,防止腐败,确保国有资产的经营业绩和基本收入,稳定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