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5 热度:
1.更好地防范内审机构的风险
1.1增强内审机构的独立地位
考虑到内部审计机构自身的审计监督职能,国有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机构的独立性,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决策和行为的独立性。对于部分遗留问题,国有企业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切断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联系,避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影响内部审计机构自身的审计监督意识,为审计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监督的直接参与者,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得到财务审计、业务审计、绩效审计等权限的支持,为审计监督的顺利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
1.2优化公开决策机制
目前,审计监督内容进一步扩大,企业本身必须充分认识,完善开放决策机制,有效监督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避免国有资本损失,实现国有资本增值保值。这符合审计监督全面覆盖的重要目标,需要企业明确支持,借助开放决策机制,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决策权,防止实际工作中不科学、不透明的决策,做好信息披露。
2.加强审计成果的应用
2.1建立审计监督成果纠错机制
审计监督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国有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决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必须重视,投入更多精力讨论国家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做好相关分析,明确规范报告中指出的薄弱点、关键点和问题,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指导。但受国有企业自身规模大、管理难度大的影响,预算绩效、内部控制等审计监督结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需要从长远角度逐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应建立相对完善的成果纠错机制。借助这一机制,研究典型纠错案例和不规范的经济活动宣传,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对审计监督结果的认识,充分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
2.2.2完善审计监督成果跟踪
监督成果跟踪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防范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问题,避免其他部门忽视审计监督成果的重要性,对企业的整体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是成立专门的审计监督成果整改小组,提出各种整改计划,及时纠正部分企业内部非标准业务、业务活动,承担责任,跟踪整改效果,然后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做好分析评价,检查审计监督成果的改进是否取得良好效果,如果发现整改计划效率不高或效果不高,也要及时调整,加强计划的实施和实施,实现全面监督管理,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朝着标准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审计监督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内容识别风险、审计监督难度风险、内部审计机构风险、审计结果应用风险等现有审计方法。具体来说,通过明确审计监督内容,实现审计监督的全面覆盖,更好地防范内部审计机构的风险,加强审计机构成果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