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2 热度:
会计信息失真是双重控制主体矛盾的产物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扭曲,引起了相关方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作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双控主体的形成及其矛盾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会计控制本质上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即控制主体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向被控制者传达自己的目标、要求和期望,从而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对于会计工作和会计质量的控制,人们除了使用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外,在实践中也不能忽视企业作为控制主体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企业改革后,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性增强,实践中出现了所谓的“所有者会计”和“经营者会计”。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希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做出未来的投资决策;此外,他们还希望控制会计政策,倾向于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如贯彻谨慎原则,全面加快固定资产成本的补偿。对于经营者来说,他们可能会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他们不太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关注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是为了宣传或夸大委托进应结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入、提取费用不足、在职过度消费等。
可见,会计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主体希望成为控制主体,实现其控制目标。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也得到了促进。这种情况反映了企业两个控制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和利用的差异,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成为真正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业主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经营者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这种业主与经营者之间的客观关系,加上双方利益之间的矛盾甚至对立,形成了会计信息扭曲的土壤,削弱了会计控制的作用。
理想化的现代企业双控主体的控制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前提是受托经营者是一个“忠诚”的人,他以企业(实际上是所有者)的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满足于由此实现的“个人价值”。但必须承认,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和矛盾。虽然我们期望的控制环境不断试图消除这种差异,但它也可能使现实接近理想,但它永远不能等于理想。在这种理性思维下,必须承认企业双控主体控制目标的差异,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弱化。这种情况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一方面,为了保证投资资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必须控制经营者的委托责任。他们希望随时了解每个经营者行为(经营)的细节,获得尽可能详细、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矛盾是经营者,实际上拥有和掌握会计信息资源,完全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图决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此外,经营者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方式和手段并不像理想的那么纯粹。他们很可能利用自己的“暂时控制”来最大化自己的个人价值。此时,会计信息将成为他们手中的有效工具;粉饰会计报告以满足所有者的要求,掩盖部分会计信息,使其因私欲膨胀而占有资产收益权和在职消费,侵害所有者利益,制造虚假信息,欺骗所有者等,往往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对立双方利用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会计控制减弱的根本原因。如果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加强企业控制,会计信息扭曲和会计控制若化的问题可能成为中国现代企业体系健康发展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