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31 热度:
以财务报告披蓝为主体的时期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了一个既不违反GAAP,又可以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思路,即将财务报表扩展为财务报告。1980年,嘉委员发表了题为《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报告手段》的邀请评论,详细阐述了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以此为契机,会计披露逐步进入以财务报告为主体的新发展阶段。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信息用户对会计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例如,用户不仅需要披露财务信息,还需要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如商业战略信息;不仅需要定量信息,还需要更多的定性信息,如主要指标数据变化的原因;不仅需要确定的信息,还需要更多不确定的信息,如金融工具利率和信用风险信息;不仅需要披露历史信息,还需要适度披露未来信息,如财务预测报告等。
(2)会计确认标准的限制将大量有用的信息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GAAP的要求,并按照严格的确认标准进行确认。这些标准包括:(1)定义,项目应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2) 可测量性,具有相关的可测量性,足以可靠地进行测量;(3) 相关性,相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4)可靠性,信息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和无偏见性。这些标准是现代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有力保障。符合这些标准的信息被确认为相应的会计要素并纳入财务报表,不能完全符合上述标准的信息被遗弃在财务报表之外。这样,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财务会计操作系统,并期望满足用户对会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只有一条出路,即在财务报表之外构建一个新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通过该系统,收集用户决策相对重要但不完全符合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并将其传递给相关信息棒用户。
财务报告披露由财务报表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两部分组成。其中,财务报表披露仍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则构成必要的补充。其他财务报告包括辅助材料和其他财务报告手段,主要提供一些相关但不完全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如社会责任报告、财务预测报告、简化年度报告和财务状况说明书。
就财务报表披露制度而言,近10年来,其内部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最显著的变化是传统损益表的改进。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践中的逐步应用,传统的收入实现原则已经开始突破,在一些特殊的业务准则中,一些赚但尚未实现的项目被允许作为收益确认,如外币转换损益、固定资产重估盈余、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等。但这些利得或损失通常绕过损益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样既影响了财务业绩信息的清晰度,又不符合损益满计观 (All-Inclusive )。为此,自20世纪20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已经颁布并实施了绩效报告准则,要求全面绩效报告。但对于如何报告全面业绩,各国仍存在较大差异。综上所述,主要有三种类型[11]:两表法 (同时提供损益表和第二业绩表)、一表法 (用全面收益表代替传统损益表)和权益变动表 (在表中披露其他综合收益)。为提高各国综合收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1999年10月,由上述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组成的G4+1提出了研究报告,建议“财务业绩”( Statement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统一各国综合业绩披露实践。然而,为了使该报告最终成为指导各国综合收益披露实践的会计准则,G4+1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目前,会计披露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披露手段的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披露实践逐渐从以纸为介质的单一会计披露转变为以纸与网络介质并重的新阶段。这一变化孕育了一场新的会计披露革命,即以实时披露代替定期披露,以个性化会计信息披露代替一般会计信息披露,以复合数据披露代替财务数据披露。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果,也是会计披露变化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