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热度:
在金融会计体系中,综合效益指标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机构通过指标衡量金融会计体系的合理性,消除不合理因素,达到保证效益的效果。因此,在综合效益指标体系中,要坚持创新管理理念,促进金融会计体系的健康发展。
创新路径
1.加强风险控制。金融会计的最终执行效率与风险因素密切相关。财务会计信息中的扭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掩盖风险的作用,增加了影响综合效益的风险因素的可能性。纵观金融机构会计制度,潜在风险因素种类繁多;例如,金融会计制度涉及财务成本、支付结算、资金监督等诸多要素。如果监督不力,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效应,这对提高金融机构的综合效益非常不利。因此,在实施创新理念的过程中,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判断风险、衡量价值方面发挥指标作用。建立综合效益指标体系,有效加强风险控制。员工可以结合指标体系,建立效益与风险的准确关系,在不断优化模型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两者关系的最佳解决方案。在确定两者关系的基础上,金融会计部门建立了实现更大规模效益的指导方案,将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体系完全融合。会计账户是造成金融会计风险、影响效益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支付结算环节涉及大量提现操作,如果未能建立完善的控制机制,银行员工经营大型业务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越权、非法处理现象,影响金融机构的资本安全和整体效益。通过综合效益指标,加强金融机构的账户管理能力,消除大型交易和账户管理体系中的不可控因素,全面保障金融机构的效益。
2.着眼于整体战略。综合效益指标的引入不仅要应对日常金融会计体系中的效益影响因素,还要符合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战略。要实现金融机构“长治久安”的效果,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必须符合长远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在制定综合效益指标时,要坚持综合性、长期性的理念,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在长远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避免风险接近后匆忙制定应急预案的现象,将“防患于未然”充分融入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现代风险控制体系不仅强调事后补救,而且对事前、事中等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将动态管理理念与综合效益指标相结合,确保指标评价体系的灵活性,真正涵盖金融会计的整个过程。例如,金融机构的融资体系涉及资本规模、损益率、经营风险等因素,与金融机构在融资领域的整体发展战略有关;相应的综合效益指标体系也需要考虑上述因素,帮助金融机构建立整体控制理念,确保机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