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3 热度: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离职审计监督的时间“关口”向前移动
逐步将离职审计转变为任职审计,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监督。这不仅可以“防患于未然”,还可以防止和避免经济行为的“一次又一次错误”;不仅可以减少和避免账目“技术处理”的假账,还可以使审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可以正确调查干部队伍,还可以为组织任用和调整干部提供依据。审计实践证明,任期审计优于离职审计。
2、审计项目的确定应具有能动性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确定,由有关组织部门的“一言”改为“多言”,主要由组织、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共同确定。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参与项目计划的制定。政府、党委、重点部门领导任期审计等变更频繁的部门组织,由组织部门确定,不经常变更的一般部门领导任期审计由审计机关确定。特殊情况下,部分举报单位领导任期审计由监察纪检部门确定。
3、审计内容的选择应有针对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财政收支的审计,还包括各项经济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审计。在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应突出重点,主要包括:一是财政收支,注重审计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二是审计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注重审计效益。
4、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
经济责任审计除了使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还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观察”,观察领导干部单位的基础设施,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审计重点;二是“询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全面、多角度了解领导的管理情况;三是“访问”,围绕经济决策和管理行为,走访相关人员;四是“谈话”,组织领导干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研讨会,全面收集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
5、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合理转化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不断取得预期效果,确保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应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在一定范围内披露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情况。对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宣传。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政收支规定、损害公共财产、私人财产或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合理转化和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县级以下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县级审计机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积极探索,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实际情况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同,存在一定问题,希望上级有关单位和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规范、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