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2 热度:
一、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问题分析
1.审计工作缺乏计划性
经济审计工作相当严谨,主要体现在计划性和规范性上。比如离职审计工作,如果是临时追加和临时决定,就会与预先制定的常规审计工作发生冲突,导致事前准备工作不足,审计仓促,对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经济责任审计应涵盖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保值增值、财务收支、债权债务等内容。对于任期较长的离职审计工作,往往对审计工作时间要求较高,所有经济事项难以审计到位,使得审计结论不完整,审计评价不公平,审计风险增加。
2.审计结果缺乏时效性
目前,许多实际案例表明,离职审计一般采用“先离职后审计”的方式,即采用后审计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收集证据、征求当事人意见、处理具体问题、落实结论等方面,评价结果往往存在一定偏差,削弱了干部任免决策的影响。部分被审计对象在“先离职后审”中容易逃避相关责任,特别是对转岗、离职、晋升的领导干部,约束力较差。一旦在履行职责期间发现重大违纪违法行为,将给相关组织部门处理问题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审计报告在组织部门任用后,审计结果缺乏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应用,削弱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3.审计评价标准不同,结论难以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审计结论的最终体现。目前,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审计人员仍难以真正落实《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因为《实施细则》的部分内容不够详细,覆盖范围太广,使审计人员无法掌握操作实践,最终导致审计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标准化。此外,审计评价指标不够详细,影响了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客观评价,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
二、新常t态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性,大力推进任中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干部管理部门的沟通,了解当年可能发生的人事任免,尽快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并纳入当年的审计计划。建立重点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审计制度,坚持审计与离职审计相结合,重点关注审计和任期轮换审计,逐步推进审计监督门槛。同时,建议领导干部任免一般必须“先审后离开”,正常审计监督已成为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程序,审计评价已成为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2.完善相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审计监督标准化建设
审计评价关系到干部的奖惩和任免,是有关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职责履行的主要参考依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要坚持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谨慎性的统一。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业务决策、业务管理和廉洁自律。同时,在评价时,要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如工作失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界限、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其他责任的界限。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关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3.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应当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程序,将违法行为作为审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审计过程应围绕重点,深入开展。注重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对重大问题实施重点审计,不能简化审计程序。同时,要注意审计工作草案的审查,坚持逐层检查、多层控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审计方法可采用多专业整合、多视角分析等方式。在团队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专业培训、鼓励沟通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