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1 热度: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是1993年会计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会计改革,标志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其中,基本准则是大纲,在整个标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具体标准是目的,是根据基本标准原则要求对相关业务或报告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具体标准的操作指南。新的会计准则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使会计准则更加融合,降低了中国投资者了解海外上市公司和海外投资者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消除了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的差距,必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基本准则的变化
(1)修改基本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和财务报告目标。一是修改适用范围。原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制财务报告”,适用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新准则调整为“本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二是修改财务报告的目标。原会计目标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新标准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用户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等相关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帮助财务会计报告用户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用户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
(2)根据会计基本原则修改基本会计准则。继续保留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本质比形式原则更重要等,同时也强调可比性、一致性、清晰度等原则。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订的重点。新标准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都认真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客观价值,公允价值会计本质上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会计有两个真正的想法: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应真正反映资产的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以当前点为基础,坚持动态反映。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反映从静态观点向运动观点转变的开始,是科学会计反映观点的开始。公允价值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