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7 热度: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设
内部控制包括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以下是管理会计嵌入这两个层面的研究。
1. 单位组织层面的整合
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绩效评估等方面,然后讨论将管理会计方法整合到上述方面的过程。
(1)内部控制环境
单位的控制环境为其运行设定了基调。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于外部环境,一般单位不能施加任何影响,内部环境由单位自身控制和改善。以下是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运行和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根据自身组织结构的特点,建立健全由业务、财务等相关人员组成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能够满足管理会计活动的需要,组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其次,确定相应的责任主体,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管理会计责任权限,制定管理会计实施方案,落实管理会计责任;最后,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
(2)风险管理
在内部控制体系中,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目标设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响应。管理会计也应用于风险管理。以下基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四个环节,嵌入管理会计工具方法。详细流程如图4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业务活动中相对重要的业务环节也是错误风险的重要来源。通过评估单位的业务能力,分析单位报告项目变化的原因,可以判断这些环节中某些因素造成风险的可能性,然后采取相应的风险响应措施。
(3)绩效评价
为满足战略需求,内部控制为公司治理层、运营层、业务部门或其他部门(统称客户)提供服务,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应为“三E”(指经济性”、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的要求[6]。平衡计分卡是目前最流行的绩效管理工具,由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财务、客户等四个层面组成。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将单位内部控制指标体系与平衡计分卡理论相结合(见图5),使单位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情况,客观反映指标绩效,克服单位的一些短期行为,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单位价值最大化。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平衡计分卡理论中的具体评价指标,制定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2. 单位业务层面的整合
对于嵌入单位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管理会计,主要从预算资源控制和流程控制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单位预算管理实行“标准统一、集中协调、集体决策、分级执行”的层次管理形式。预算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预算审查、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和评估。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单位可以应用一些管理会计工具,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管理会计责任,制定基于内部控制的管理会计实施计划,落实相关责任,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单位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是过程管理。运营、业务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管理会计相关理念嵌入内部控制支出业务流程,如管理会计规划控制理念、运营成本理论、一系列相关流程分析、运营成本法、运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方法体系,突出管理信息对管理者决策的支持作用,最终达到减少单位内部各级活动资源浪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