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02 热度:
1. 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浪费。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和排放的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伤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的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物造成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许多生态难民,传统的发展模式已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是发展观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到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的,但它诞生后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它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和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不仅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也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物的线性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点;循环经济是指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将上游产业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化为下游产业的“营养”或原材料,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链,废物回收、无害化和再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点,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的经营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废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而不是终端处理来避免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开采利用,应用替代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流和能源流量,控制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每种产品的原材料使用,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对于消费者群体,应优先购买包装简单、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物的产生。
(2)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回收原则。这一原则是一种过程方法,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地使用物品,以避免过早变成垃圾。对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于制造商和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之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合作,增加“产品”→废物转化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消费,应采用流程延续方法,尽可能增加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输出端废物,提高绿色产业技术水平,通过废物多次回收和资源闭合良性循环,实现废物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方法,可以将废物再次转化为资源,减少最终处理量,即废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消费者要适应资源化进程,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