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6 热度: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使民营企业难以服务。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承担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以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为服务重点。对私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安全和盈利能力,对私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其不愿向私营企业提供贷款。国有商业银行机制也缺乏灵活性,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
2.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重点主要是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融资,基本上不对私营企业开放。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总股本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经营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改革,严格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远非《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自然被股市拒绝。中国的债券市场基本上没有对私营企业开放,大多数私营企业没有资格和条件发行公司债券和公司债券。
3.对民营企业仍存在一些制度歧视,也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扩张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仍然远离私营企业,担心问题会涉及其中。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如果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不能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可以由司法机关调查。出于对贷款责任的担忧,在具体操作中尽可能限制私营企业的贷款金额,贷款程序复杂,抵押条件严格,对抵押品要求过严格,抵押率过低。此外,国家相关政策也存在明显的所有制歧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私营经济融资渠道的扩张。
(2)内在原因
1.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1)过度包装或不包装。
为了融资,一些民营企业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甚至欺诈,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一些民营企业认为自己的经营效益好,应该很容易获得融资,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包装企业,不知道资本方不仅重视企业的短期利润,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和企业面临的风险是资本方更重视的方面。
(2)急于拿到资金,却未能做实质性工作
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只关注企业扩张的融资,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塑造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导致企业规模,但企业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企业集团内部或部门缺乏共同价值观,没有协作能力,企业管理越来越广泛、松散,最终不能使企业标准化。
(3)低估融资难度,误以为只靠自己的小圈子就能拿到资金
一些民营企业往往低估融资难度,对个别基金方期望过高,往往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企业主或内部管理人员的私人小圈子获得资金。
(4)不愿花钱请专业融资顾问
即使私营企业有强烈的融资意愿,也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融资。他们总是希望打电话给投资者,简化融资,不愿意花钱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也有很多人认为融资只需要写一个商业计划,随便找一个机构或个人,甚至学生写,只要价格低。事实上,企业融资非常专业。融资顾问应具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广泛的融资渠道,充分了解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具有较强的专业规划能力,考虑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民营企业自身经济能力有限
民营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和创业发展,资本少,基础薄,规模难以扩大,导致市场竞争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资本需求小、频率高、随机性大,也增加了融资成本和复杂性,使商业银行无法对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的债务跟踪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