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8 热度:
1.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金融会计业务琐碎,规范性强,手续复杂。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业务流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记忆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熟悉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的会计工作环境中,把课本中抽象、复杂、枯燥的经济内容变成生动直观的例子,吸引学生自然参与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和思考。目前,为了加强实践环节,高校通常有这些模式:简单的手动模拟操作;简单的电算化操作;将手动操作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考虑到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自身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浙江万里学院采用了最后一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和创新。
(1)手工实验采用分阶段模拟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方便教师进行演示和指导。实验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满足教学和岗位的需要,不应完整,而应选择和重点,不仅要反映业务会计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而且要突出重点,实验整体内容的综合要求较高。在实验教学中,应采用激励和诱导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有勇气探索和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实验进度、方法、要求和评价方法。
(2)电算化操作在业余时间作为课后补充完成。为了满足这一要求,笔者所在学校专门购买了相关的金融会计操作软件,让学生在学校的任何时间、任何计算机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营造真实、完整、有效的金融企业环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模式在金融企业中发挥各种作用,根据不同的角色模拟权限范围内的各种业务,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金融企业与个人、金融企业与普通企业之间的共同业务流程。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约束,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在避免与手工实验相同的基础上,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例如,通过对实验规范凭证的审核和填写,掌握报表的流通顺序,了解账簿的填写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实践学习”的目的。从近年来的实际效果来看,实践教学的合理设计基本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为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金融企业业务处理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补充和完善案例教学
近年来,金融大案要案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伪造、变造票据、内盗、外诈骗、内外勾结等成为金融诈骗的主要手段。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金融会计处理技能,防止会计处理错误,识别各种金融欺诈手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学生更直接、直观地了解金融欺诈的危害,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收集并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所谓案例分析教学法,是从大量实际数据中选取代表性案例,经过综合处理,用生动的案例解释枯燥的理论,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其目标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分析能力、推理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说服力和自信心,使参与者能够认知和分享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归纳的角度学习,而不是从解释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提前安排一系列精致的设计案例讨论,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虽然我国许多学校已经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但许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仍局限于例子、练习水平,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师单向教学的形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是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出误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前做好认真的教学准备,收集能突出学生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案例。一般来说,案例应尽可能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具有代表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参考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开拓性,使学生通过努力解决当前问题,分析案例数据和事实细节,熟悉相关材料,激发开拓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第三,及时性。案例一般来自经济活动中最新的、有争议的、可讨论的现象,使教学贴近现实生活,为学生建立知识的可用性。案例教学是以经验和现实世界为基础的。通过广泛的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开阔视野,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一旦他们理解了,他们将比“填鸭式”获得的知识更强大。因此,突破传统教学误区,补充和完善案例教学,是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逐步探索,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会计课程改革基本明确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发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贴近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