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4 热度: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要从经济发展的和谐入手,协调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连续、可再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体系
目前,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系的公平公正效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建立。当地垄断的盛行使得市场竞争难以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扩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距。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工业中上下游产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拉大了上下游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一些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也拉大了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市场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依然严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公共财产的掠夺和占用、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的参与和分配、血泪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配置,也加剧了社会不和谐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全国商品和要素的流通,使各地区市场实体在公平环境下充分自由竞争,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区域差距。其次,要尽快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取消工农产品剪刀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上下游产业之间产品形成合理的交换价格,缩小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征收垄断利润税,逐步放开竞争,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真正遵守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事,确保市场实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起点和规则公平。
(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工业化道路的主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协调产业发展关系。按照协调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注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问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其引导和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转型,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振兴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三,通过资产重组,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强对关键产业和领域的控制,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3)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分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保证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落实。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造福全体人民。扩大支出,提高满足群众共同需求和公共产品供应的水平,强调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保护投资者和高级人才的合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比例,促进各收入阶层形成中小橄榄社会结构。在收入调整方面,加强和规范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尽量减少企业偷税漏税;限制垄断行业高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增加转移支付,支持和帮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收负担公平,重点监控高收入人群。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措施损害了一些群体的利益,应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是不能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过去,我国传统产业主要投资高、污染高、排放高、效率低。三高一低。型工业不符合资源形势和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在转型中。三高一低。在工业中,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原则,从生产、制造、消费、废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的设备和技术,从源头上消除资源浪费;督促企业使用污染物综合处理设备,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强制企业,特别是家电、汽车、计算机等电子机械行业,回收废弃产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