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热度:
非正式的制度环境。从帮助企业熟悉东道国的制度环境、鼓励建立非官方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入手,提高东道国的非正式制度环境水平。OFDI企业对东道国正式制度的影响有限,因此有必要在非正式制度环境下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东道国之间的制度环境差异很大。除了法律法规制度和执法环境外,风俗习惯和交易惯例也存在显著差异。OFDI企业对相应的风险估计不足,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尽职调查,将面临不必要的风险。除了政府的支持和适当的支持外,商会、协会等非官方组织、公益组织、文化组织等非营利组织的建立也有利于OFDI企业融入东道国的经贸体系。各部委的共同支持可以为OFDI企业提供便利,帮助规避风险,维护合法权益。首先,《外商投资国家产业指引》、《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外商投资合作国家(地区)指南》等一系列公共材料客观介绍了东道国的投资合作环境,从制度环境、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领域、产业准入规定、投资注意事项等角度提出了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其次,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继续加强和维护信息和中介服务。信息的及时性与OFDI企业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国家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以年度报告和不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了海外中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障碍和障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对现有资源给予足够的重视。
OFDI企业自发商会、协会等非官方组织的建立有利于集团优势的形成,公益组织、文化组织等非营利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交流,共同帮助OFDI的顺利发展。吴群峰和蒋伟(2015)认为,全球华人网络可以作为“走出去”战略的润滑剂。非官方组织的建立在信息交流、互助的基础上,可以规范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引导企业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维护OFDI企业的长远利益。姜建刚和王柳娟(2014)认为,区域商会组织的发展可以弥补市场不完整性对交易的阻碍,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商机。各种商会和协会的设立有利于OFDI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流和利益共享。工业内部与上下游的合作也有利于形成合力,降低东道国市场培养和人才培养成本,增加OFDI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民心相通”是国家间深化合作、OFDI企业融入东道国的坚实基础。公益组织和文化组织也可以发挥一定的桥梁作用,帮助企业了解、尊重和融入当地的文化、宗教和习俗,保护东道国的生态环境,在和谐共处中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OFDI企业的顺利经营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广泛支持,反之亦然。在非官方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帮助下,可以改善中国企业在东道国面临的非正式制度环境。同时,树立中国企业依法经营、重信守诺、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理念的背景下,中国的OFDI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OFDI存量主要集中在东道国制度环境水平较差的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这类国家。随着我国对东道国制度环境积极偏好的逐步加强,改善东道国制度环境将促进我国OFDI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建议从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的双重角度改善中国OFDI企业面临的东道国制度环境。一方面,重点推进BIT、DTT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的签署和修订。一些协议已经签署了30多年,现有的w系统需要得到改进和补充。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议是企业OFDI的有力保证,在国家层面建立良好的制度可以确保制度环境水平的长期稳定和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优化现有的支持体系,积极帮助企业适应东道国的制度环境,鼓励建立商会、协会等非官方组织、公益组织、文化组织等非营利组织。为了解决和防止中国企业在OFDI中面临的非正式制度风险,中国应继续通过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和OFDI企业,加强与东道国各界的深入沟通,落实互利理念,寻求新一轮的可持续增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