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教学现状
发布时间:2025-11-26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和内容
本科审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审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熟悉审计专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对复杂、重大、隐藏的财务欺诈行为做出合理的审计判断。现有的审计教材基本上是指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审计》,有些高校直接选择考试用书作为教材,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考试难度大,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认真学习通过考试,在短时间的大学“审计”课程教学时间让学生掌握课程的要点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许多学生不打算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基于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审计》的理论解释将影响学生的热情,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审计学难教,审计学难学”几乎成为教师、学生和其他审计学习者的共鸣[5]。
(2)理论教学
审计教材以审计准则为基础,因此“审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综合性知识。虽然目前高校教师学历较高,但仍难以处理源于复杂社会活动和法律规定的审计理论教学。因为法律规定的制定其实是多专家、多智库反复思考的结果。如果教师不能把握上述法律规定的制定依据,就很难在课程中吸引学生的兴趣,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宣传会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普遍强调理论,而不是技能培训。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机会,不仅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无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审计文档操作能力。在应用教学改革下,一些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审计本身是一种职业,一些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审计人员往往有工作无法开始的麻烦。审计实践的关键问题是设置适当的审计场景。承担“审计”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难以设计适当的审计场景,影响审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4)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最初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思维,并被许多教师选择用于“审计”教学。在这个阶段,虽然课堂上引入了一些案例,但大多数都是用来引入主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缺乏对案例分析的参与,无法掌握案例的要点,案例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