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5-11-25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对策
审计质量控制体现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结束、审计后续阶段及其各个环节,重点控制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工作草案、审计报告质量,调查责任质量。
(1)审计方案质量控制
审计方案是审计小组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工作计划,对审计结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审计方案的编制应以充分了解审计对象的情况为基础,收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文件,以及审计对象过去接受审计和相关审计意见的情况。其次,审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每项任务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适当评估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科学分工。此外,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小组发现审计方案不符合实际需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证据质量控制
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运用检查、盘点、观察、调查、函证、录音、录像、拍照、复印、计算、分析等方法,收集和保存审计证据。坚持事实,如实反映审计过程,防止主观假设,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收集的审计证据应当通过分析、判断、选择,确保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的相关性;审计证据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应当统一R总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取证材料清单,严格执行审计制度,明确审计取证责任,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责任。
(三)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
审计工作草案用于记录审计过程中的审计事项,是对审计人员实施现场审计质量的控制。审计工作草案的编制应完整、真实、突出,如实反映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审计计划的实施和调整。审计工作草案中规定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一致,不得擅自删除或修改。同时,坚持严格的审计制度,审计组长、审计组部门负责人或专业(兼职)职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形成初期、审计报告提交审计部门领导审批前逐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最终反映,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最直接的体现。报告内容完整,表达正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控制审计事项的评价,检查审计结论是否在综合分析、分类、整理、检查的基础上,审计人员是否按照标准提供的标准评价审计事项,在使用标准定性的过程中引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是否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五)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反映审计项目全过程控制的概念,从审计准备阶段到审计结束阶段,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和选择、审计工作草案的编制、审计报告的出具等关键环节,根据相应的审计任务,根据程序责任、职责、违规责任和违法责任,区分部门领导、审计组、审计组长、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审计质量责任范围和性质。根据违规程度,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调查形式主要包括:责令纠正错误、警告批评教育、书面检查、通知批评、停职培训;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有关机构撤销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