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我国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5-11-20

我国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我国审计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理顺审计机关的上下级关系,维护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国内外审计实践经验表明,审计在组织、人员、工作、资金等方面应具有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突出审计机关的作用;②进一步明确审计经费的法律保障;③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程序。
 
2、建立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法律依据是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由于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绩效审计,审计人员才能依法进行审计。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工作:①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制度;②制定绩效审计准则。
 
3、建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绩效审计是一项新事物,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审计至关重要。
 
(1)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综合原则,指标设计不仅要反映审计对象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还要反映其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科学原则,指标设置不仅要考虑指标本身的科学合理性,还要结合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要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和评价。
 
(2)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水平。根据财政资金绩效考核的主体和对象,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可分为财政资金项目绩效考核、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考核、部门财政资金绩效考核、财政资金综合绩效考核四类。为满足财政资金绩效考核的要求,根据财政支出功能,将单位和项目支出绩效考核分为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国防、农林水、政府采购等九类,根据考核工作的具体情况,可进一步细分若干类别。这既适应了日常财务管理的习惯,又简单易行,便于收集基础数据。
 
(3)建立科学的财政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财政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定量与定性、统一与特殊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水平,在财政支出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库。从指标的适用性来看,各种指标可分为四种类型:一般指标、特殊指标、补充指标和评价指标。根据指标的性质,各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4)积极推进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从组织管理绩效的角度来看,财政预算是控制成本、衡量绩效的主要依据。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突出绩效管理的预算体系,将为绩效审计带来良好的环境。目前,审计署在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中积极推进预算细化、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的实施,在促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改善了绩效审计条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了审计制度作为国家预算管理制衡监督机制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绩效审计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环境。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