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5-11-18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引起重视
 
事业单位领导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工作,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坚强后盾。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单位负责人要主动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负责人要做到“审前开路,审中掌握,审后做决定”,努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内部审计工作要与反腐、廉洁、规范财务管理相结合。
 
(二)端正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认识
 
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共同组成了中国的三个监督主体。最主动的是内部审计,因为审计人员是本单位的员工,因此具有更强的审计及时性。事业单位的职责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单位内部的控制环境。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良好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单位内部氛围。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审查、评估和分析,审计事业单位的主要问题,反映事业单位的真实工作,不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专项培训、政府媒体宣传、行政文件等方式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正确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重点审计内部控制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主要分为三类:地质调查资金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采购审计等专项审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等现代内部审计。根据作者的分析,第三类审计相对较少。内部审计确实涉及到公司治理和风险评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应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经济效益审计,为宏观经济服务。随着内部审计职能从单一的监督职能转变为监督、管理和服务,传统的审计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内部审计的重点是审计和评估的有效性,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业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建立与审计有关的制度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审计署颁布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是目前内部审计的主要依据,但这一规定对法律规定并不舒服。相比之下,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有法律规定要遵守另外两类监管机构。因此,政府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台相关法律,既能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又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此外,内部审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要引起事业单位的重视,完善管理制度。
 
(五)完善单位内部审计机制,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内部审计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确保独立性的前提下,内部审计机构才能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事业单位不得将内部审计机构纳入财务、纪律监督等部门,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对其他部门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直接对事业单位负责,建立上下结合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提供审计资金和独立驾驶审计权。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