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现行审计教学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5-11-07

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重理论、轻实践
 
审计在中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很多学校只为审计专业开设了一系列理论课程,还没有像财务会计专业那样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然而,审计本身就是一门非常理论的学科。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如果风险评估、测试内部控制、实质性程序等概念与实际业务分离,解释是非常抽象和无聊的。所以很多学生抱怨审计难学无聊,归根结底是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工作岗位甚至不填写审计工作底稿,这与应用型学校毕业后能顺利上岗的“成品”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学校必须加快审计实验室的完成,并引入E审通、中普审计系统、鼎信诺等主流审计软件。但目前的审计软件无法模拟大数据审计环境,建议学校与用友、金蝶等大型数据企业实现资源沟通共享。还可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通过高校VNP渠道,远程安全连接审计专业云平台。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真实的审计活动,学生才能在真正的枪战中成长。
 
(2)课程设置不能与审计发展趋势一致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应用型大学很难适应当前课程的发展。就审计专业而言,学校主要重视审计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而统计和计算机相关课程只作为选修课,课时少,学校和学生不够重视。普华永道曾指出,大数据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使用大数据分析程序语言和工具、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华为总裁任正非在采访中指出:大数据就是统计数据。审计云利用虚拟化、分布式数据存储等关键技术为审计终端提供数据处理、分析和预警功能,然后终端审计人员将计算服务应用于审计工作实践,显著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但预期审计效果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有效应用审计云工作成果,除审计专业知识外,审计人员还必须熟悉计算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因此,为了适应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下审计的发展趋势,高校应重视数据挖掘、统计分析、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培养审计行业所需的复合审计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没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的审计专业知识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这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理论僵化,老案例甚至与实践脱节;更难找到既精通计算机又熟悉审计专业知识的教师。有鉴于此,建议高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临时工作,从实践中积累经验,让注册会计师进入校园,讲述实践中生动的案例,传授宝贵的实践经验。学校还可以制定跨学院的合作机制,如让大数据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教学合作,让教师再次进入课堂。两所大学的教师有选择地听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可以抵消教师的基本课时。并在一定阶段对教师进行考核,使学习成功的教师享受类似低职院校的待遇,从而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结语
 
大数据和云计算审计已经在科技强国时代的号角吹响,其应用正在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不进则退”这个词深刻反映了审计行业的现状。因此,所有走上审计道路的学者或在审计行业站岗的中坚力量,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在思想变革中进取。应用型高校要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师政策,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加培训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进或培养复合型教师,提高计算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课程在审计专业的地位,转变教学思路,将成为应用型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