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制
发布时间:2025-10-11
1、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制
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制包括动机、传导机制和保障机制。
动机。动机由结构性责任动机和执行性责任动机组成。责任是与组织结构相对应的。组织结构中不同管理层次的不同部门(作业单位)对自身责任有不同的权力和权限,这是造成成本责任流动的结构性动机。责任总是与某些活动有关,由于责任和权利的联系机制,活动的正确性对从事活动的人起着作用。随着产品的制造过程,其成本责任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作业单位,因此责任具有相对的时间性,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责任时间性和责任权利挂钩机制是成本责任流动的执行动机。
传导机制。随着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完整制造过程,成本逐渐从原材料积累转移到产品中,成本责任顺序转移到不同的运营单位,即运营单位对应于企业活动顺序,有责任传递顺序。如果操作单位将工作转移到下一个单位继续进行,则表明该单位的责任已经完成,后续操作单位应核实前续的成本责任,并开始实施新的成本责任。以动态管理理念,区分责任转移的独立责任和累积责任。独立责任是指本岗位工作造成的成本责任,累积责任是指融入前期成本责任的累积责任。责任传递机制是建立独立责任与累积责任的区分和计量机制,明确各作业单位的责任和上下游作业单位之间成本责任的交接关系。传导机制是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保障。
保障机制包括约束机制、责任权利挂钩机制和监督仲裁机制。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思想之一是将企业的成本责任分解为相互约束、相互约束的多个运营单位的成本责任,由相关运营单位实现自我约束。例如,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责任可分为采购员的订单管理和价格控制员的订单审批,两者之间存在责任约束关系。建立良好的责任约束机制是成功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责任和权利关系是成本和责任流程的重要因素。在建立责任约束的过程中,要明确责任,根据责任确定权利和利益,利用激励机制引导作业单位实现责任,避免恶性约束,促进良性约束。建立责任约束机制后,必然会产生一些约束因素。要鼓励对企业有利的约束,克服不利的约束。当有不利的约束时,应该有一个解决它的机制,那就是监督仲裁机制。监督仲裁机构的特点是:一是独立于责任或利益,二是能够从企业全局出发进行仲裁。
2、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
成本责任流管理是通过机制或模式将成本责任分解到操作单位并进行评估。通过计划和控制成本责任的产生、分解、转移、分析和评估,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加强人员管理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实施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手段之一。
成本责任流管理强调多层次、全方位的责任分离,按作业单位管理,而不仅仅是按岗位或人员管理。通过将成本责任定位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运营单位的成本责任,形成基于信息或客观数据的上下游业务活动之间的良性约束关系和责任传递机制。成本责任约束机制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以权力为手段,以利益为激励,形成明确的责任权利关系。监督仲裁成本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恶性限制或责任纠纷,实现基于人员(作业单位)的科学成本管理。企业成本责任定位是根据企业业务活动流程,将企业成本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上。责任转移管理主要是成本管理责任转移管理,责任转移也是根据业务活动流程进行的。责任评估是对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成本责任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成本责任指标集进行比较,以衡量岗位责任的实现。员工利益管理是根据员工聘用的岗位目标和成本责任考核结果,计算应得的奖惩,最终与员工静态工资汇总,形成员工工资。模拟执行、监督仲裁是通过模拟执行等手段,对成本责任执行过程中的纠纷进行仲裁。
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逐层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各级运营单位。通过加强运营单位的责任管理,借助数字化、集成化的手段,实现从广泛管理到集约化管理,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基于成本责任流的集约化是企业实现各种先进管理理念的要素,是企业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集成成功运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