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管理会计的内涵和特点
发布时间:2025-07-13
随着“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发展理念都体现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上。其中,首次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的目标,不仅要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还要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和碳排放总量,最重要的是大大减少污染物总量的排放。
其次,在国家不断鼓励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多次提到绿色会计的概念。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形势并不令人满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加、需求的扩大、自然资源的衰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反映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损失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新时代管理会计创新的重大使命。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
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来看。苏亚民(2007)[1]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是以预测和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以重视环境适应性、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和绿色管理会计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变化,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管理会计是在生态问题严重、企业发展不得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管理会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绿色会计和生态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著名会计师葛家舒教授首次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新趋势中阐述了绿色会计的概念。事实上,这也是生态管理会计的原型。绿色会计是指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会计原理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会计主体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新兴学科。生态管理会计是在绿色会计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财务、企业行为、生态成本信息深加工和系统整合,实现经济过程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评价等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生态管理会计侧重于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也符合管理会计的内部特点。
二、生态管理会计的内涵和特点
生态管理会计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新兴分支,旨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分析企业相关行为或经营活动,深加工整合,采取一定的成本控制策略,在企业财务信息中量化环境破坏程度,实现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管理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计算和收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成本,科学计量和报告生态环境维护发展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更加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倡导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引导和监督企业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生态管理会计是将环境指标和生态指标纳入管理会计范围,因此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不确定性突出,生态问题多样,资源利用非常复杂,部分生态指标难以确定,生态管理会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周期和效益难以衡量,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系统破坏,不是一夜之间,涉及周期相对较长,即使治理不是当前时期可以享受的好处,复杂的特征难以有准确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是生态管理会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生态管理会计不仅涉及经济学和数学的计算,还涉及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综合学科理论也为生态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各种方法。
三、总结语
生态管理会计在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仍然关注业务绩效利益,没有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没有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为了广泛应用生态管理会计,国家应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反映外部财务报告中的生态环境成本,使投资者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生态管理会计应用理念的普及,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最后,建立“生态绿色”文化,逐步将“生态绿色”意识和理念渗透到企业各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精神境界,使生态管理会计的实施成为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和价值观。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能否利用生态管理会计的功能特点,抑制企业管理者以环境为代价追求短期利益,缓解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社会、企业、个人不断努力。我相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管理会计必须进入企业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