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4-28

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国有企业损失越来越严重,导致债权人银行坏账和坏账增加,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但银行对公众承担严重债务负担,债权和债务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银行承担巨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巨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不稳定。
 
为了改革这种情况,许多文献认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和政府的责任。这种观点并不全面。股票市场的发展确实可以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人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与中国融资体制改革面临的风险不同。前者具有个人风险的含义,后者应考虑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明显,这可以通过近年来股市的大幅波动来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股市的风险与银行体系的风险没有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变得尤为重要。所谓企业治理结构,是指在初始企业合同中能够做出一些不明确的经营管理决策的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监督经理的行为;第三,对经理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市的收购和接管。实际上,上述形式是混合在一起的,同时发挥作用。
 
中国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但在股票市场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的作用仍然很重要。除非股票市场的价格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当前的价值和未来的投资信息,否则通过股票市场监督企业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信息干扰。例如,当企业的效率没有提高时,企业的经营者可以人为地提高股票的价格,为自己寻求更多的好处。
 
为了一定的项目融资,银行考虑投资项目产生收益的可能性,而股东的股票反映了整个企业的价值。在银行受到严格监管和激励的约束下,银行只需加强对贷款的审计,就可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股市的价格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信息,就没有明显的差异,否则只有资本使用的效率差异。研究表明,中国股市价格在反映企业信息方面相对脆弱,股价包含更多的投机因素,另一方面,银行比过去更注重贷款质量。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任何融资方式的积极作用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由于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完善和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不同经济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应适用于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企业化程度高、效益好的企业来说,通过银行和股市筹集资金没有太大区别;对于低效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善其治理结构。就我国股市而言,对改善效率差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极为有限,给股市带来了系统性风险。同时,考虑到市场经济建立初期,信息获取成本过高,发展多元化融资结构,有利于一些社会知名度低、风险高的中小企业融资,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融资问题。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