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国外地铁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4-20
深圳地铁建设一直重视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一期工程建设采用传统的政府投融资模式,投资金额约70%由市财政拨款解决,其余30%由商业银行贷款解决;二期5号线采用BT模式,4号线采用BOT模式。对于三期和后期线路建设,深圳市政府积极研究如何进一步突破传统投融资方式,解决地铁建设资金不足,加快地铁建设,提高项目投资收益和偿债能力。采用PPP模式,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建设和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拓宽融资渠道,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已成为不错的选择。
一、PPP投融资模式介绍
PPP模式即Publicippp模式―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通常被翻译成“公共私人合作系统”。PPP模式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英国政府推出(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该计划。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的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基于特许权协议,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双方达到比预期的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
政府和私营部门在合作的同时分享利益和风险。政府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私营部门可以在与政府“这棵大树”的合作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合作方各自承担自身优势的伴生风险。
二、PPP模式在国外地铁的应用
PPP模式早期应用于伦敦地铁。伦敦地铁由国有地铁公司拥有和运营。由于长期投资不足,地铁系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英国政府计划通过PPP升级整个地铁系统。经过4年多的论证和试行,分别于2002年12月和2003年4月正式签订了合同。伦敦地铁公司将地铁系统的维护和基础设施供应以30年的特许经营权转让给三家基础设施公司(SSL)、BCV和JNP公司),[1]运营和票务仍由伦敦地铁公司控制。通过对经营环境的评估和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审查,政府每年为地铁公司补贴10-11亿英镑。这项改革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伦敦地铁的投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经营的激励和效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