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体系
发布时间:2023-03-28
1.进一步完善金融会计制度,充分体现谨慎会计原则
(1)完善坏账准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首先,我们可以考虑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坏账准备金,即将现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一般坏账准备金”;对于有问题的贷款,“特殊坏账准备金”应根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立即计提坏账可能性。当这两个坏账准备金积累到一定数额,足以完全解决贷款所有问题可能造成的坏账损失风险时,坏账准备金不再计提。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上述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应当在税前扣除。二是进一步放宽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使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不仅限于信用贷款,还包括透支、融资租赁、同业资金存放等风险。第三,放宽对坏账确认的条件和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坏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坏账能够及时核销,可以考虑允许银行将逾期贷款确认为坏账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坏账核销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坏账核销自主权。
(2)银行应允许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部分非金融资产按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规则计价。银行可以在每个会计期末比较贵金属、抵押贷款、拆迁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场价格或可变现净值,当公允市场价格或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时,或有明显证据表明银行持有的资产可能遭受损失时,应调整其账面价值,并将公允市场价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体系
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体系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包括制定和评估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资产风险指标体系、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损益指标体系、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等。监督主要包括对银行稳定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决策部门应当将上述一系列反映金融风险的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应将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预警值进行比较,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督促和监督有关部门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银行业务始终遵循稳定安全的原则。此外,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防止违规行为造成的风险损失。事后监督主要通过对原始凭证、会计凭证、账簿、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有效堵住银行业务各工作环节金融风险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3.努力实现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相对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一是建立独立的会计和会计制度。财务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处理会计的唯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积极实施统一会计软件,实施集中会计、业务处理、会计处理分离的会计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报表,系统自动生成汇总报告,有利于防止和消除银行“三假”的产生。二是要注意内部控制中重要风险环节的控制。要遵循双人、双岗、双岗的原则,完善会计制度,落实会计委派制度,加强财务会计,加强对会计流程、印刷、押证机、联合银行清算、承兑汇票、内部往来、现金出纳、财务的管理。同时,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会计风险和业务风险;建立合理的授权分类和担保业务会计控制体系,完善各种审批程序,严格操作程序,严格担保行为,提高内部管理的及时性和针对性,防范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多元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仅要停留在信贷和支付风险上,还要多方面、全方位地看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金融会计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危害程度不亚于信贷风险。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