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审计下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11-27
整合审计下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1)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分析
审计费用,即会计师事务所销售审计服务所收取的价格(李艳娇,2009)。审计费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审计质量。2003年10月,审计与鉴证标准委员会(IAASB)在其发布的一系列文件中,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了符合国际标准,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中明确提出,中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也应遵循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审计计划。因此,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审计成本,二是审计风险。影响公司审计成本的因素很多,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复杂性(公司规模越大,分工越细,人员岗位越多,业务流程和控制系统越复杂,审计师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控制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扩大审计范围,执行更多的工作,所以劳动力成本更高)、内部控制质量、公司规模、公司人工成本等。例如,公司的业务越复杂,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就越复杂和专业,需要更高水平的审计师来审计,审计费用就会增加。综上所述,企业规模越大,业务越多,流程越多,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就会扩大,完成审计所需的时间就会增加,审计成本也会增加,自然审计成本也会增加;此外,企业经营越复杂,业务流程越复杂,内部控制系统也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需要聘请更专业的审计师和更高水平的审计师,这样审计成本就会增加,审计成本也会增加。
(二)整合审计对财务报告审计费用的影响
2007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审计准则,在新的审计准则中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思想是以风险为导向,踩着风险走,风险在哪里,审计师会审到哪里。具体来说,审计师在审计公司时,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在了解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然后将更多的时间、人员等审计资源分配到风险点,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将大大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点的控制,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原因如下:(1)从审计时间上看,一般企业先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再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在整合审计模式下,由于早期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审计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和维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内部控制证据,这些证据由审计师自己收集,具有更强的证明力。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中的许多证据可以直接应用于财务报表审计,大大节省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审计成本。(2)审计师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可以更好地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大大提高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的可靠性。风险评估质量的提高将使审计项目组在审计资源的分配上更加合理和高效,并真正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降低审计成本。这种最大化效果是由两个因素共同产生的:一是提高风险评估的可靠性,使审计资源更有针对性,节省无效资源支出,审计资源支出总额下降,单位审计费用不变,审计费用总额下降;其次,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中积累了一些内部控制环境经验,加上财务报表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二次理解,更有利于项目组将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分配到不同的风险点,换句话说,高风险领域应指派专业能力较强的审计师,或在必要时安排使用专家的工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会变相节省审计资源的支出,从而相应地降低审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