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问
发布时间:2025-11-26
审计是一种监督机制。根据审计主体,可分为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承担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审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目前,各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审计”课程,也有学校开设了审计专业。很多学者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有文献讨论了审计教学实践和审计案例教学的相关问题。然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审计”教学问题,分析和探讨改革的文章仍然较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知识,还要学习审计实践方法。学生不仅要学以致用,还要走出校门后取得就业成功和职业成功。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本科院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
(1)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公开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序言指出,“中国教育不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院校转型,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2]。因此,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围绕“教什么”和“如何教”,建立健全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规划纲要要求的“各类人才众多、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3]。
(2)内在要求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因此,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尤为重要,这意味着毕业生能否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教授对大学毕业生成功的因素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指出以下五个因素对职业成功有很大影响:(1)就业动机和良好的个人素质;(2)人际关系技能;(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4)有效的工作方法;(5)敏锐而广阔的视野[4]。因此,高校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能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知识教育只是五个要素之一。除知识教育外,学校还应加强其他四个方面的培养。只有优化学生培训过程,结合市场需求,提供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毕业生,才能帮助解决“就业差距”问题,为学生未来职业成功提供基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