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基于审计报告的审计课程逻辑框架重构
发布时间:2025-11-26

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整合了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计算机、统计与审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多而复杂。通过对现有审计教材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从审计概念、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历史和职业道德、审计目标、审计证据、计划审计工作、审计风险评估与应对、审计抽样到业务循环审计再到审计报告,大多数教师也遵循这一思路进行课程教学。这种方法可能适合对审计理论的阐述,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的混乱,难以找出审计的主线,不清楚自己学到了什么,无法形成清晰的逻辑框架。
 
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这些“深刻”的理论知识,已成为高校审计教师教学的难题。因此,本文以审计报告为导向,重构审计课程的逻辑框架,重新设计审计理论教学:一是引进课程,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强烈兴趣;二是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审计理念;三是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观主动性。三管齐下,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审计理论知识,为审计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审计报告的审计课程逻辑框架重构
 
(1)构建审计报告逻辑框架
 
基于审计报告的逻辑框架是最终产品的审计――以审计报告为起点,分析审计课程中各知识点与出具审计报告的关系,形成三个知识部分:一是审计输出的结果,即审计的最终目标――出具审计报告;二是获取审计结果,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处理信息,收集审计证据,包括规则、可用手段和相关道德法律约束;三是注册会计师收集证据原始信息,包括会计信息等信息。如下图所示。
 
(2)审计报告逻辑框架分析
 
基于审计报告的逻辑框架颠覆了传统的审计教学,重新定义了审计报告中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调整不仅使每个知识点紧密相连,而且每一章都能在逻辑框架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而且,整个教学安排都围绕着审计结果展开。当你知道它的结果时,你必须想知道它的结果,追根溯源的本能自然会被激发,然后学习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就会觉得很有意义。在新的逻辑框架下重新设计审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结语
 
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审计教育。如果审计理论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就很难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审计实践的理论指导,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提高实践能力和审计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加强审计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充分缩小审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审计报告为导向,建立审计课程逻辑框架,积极探索审计教学改革路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审计人才。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