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分散采购审计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5-11-25

分散采购审计的对策
 
(1)建立健全分散采购审计标准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分散采购审计的手段、取证方法和标准与以往大不相同。因此,应尽快出台大数据时代分散采购及其绩效评价的审计标准和标准,引导审计人员开展分散采购审计工作。同时,对分散采购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分类汇编,使分散采购的审计过程能够遵循法律、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强分散采购审计,防止腐败
 
针对分散采购和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违规行为,应突出审计重点。在审计工作中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监督和审查,从预防开始,除继续分散采购财政支出资金来源和分配,纳入预算实施审计内容,还将分散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采购机构、采购人、供应商、中介机构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不留下“死角”、“盲点”,杜绝违法行为,进一步推动分散采购审计的深入发展。
 
(三)建立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整合政府单位现有电子数据信息平台,特别是审计与财政、工商、税务、城市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通过政府信息网络互联,实现政府部门数据收集、总结、共享、比较规范,建立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合作机制。此外,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尽快实现“平台外无交易”。同时,继续深化和探索在分散采购审计实践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取代手工审计,网络审计取代当地审计,实时审计取代中后审计。
 
(四)加强审计人员能力培训
 
分散采购审计具有较强的法律性、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涉及多种知识,对审计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预算法、合同法、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还要具备设备、质量、价格、技术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既要掌握采购程序和谈判技巧,又要有较高的审核各类采购文件的能力。因此,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专题培训班、定期组织审计业务总结交流会、鼓励岗位自学、考察等方式,帮助他们打破旧的审计模式和思维,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分散采购发展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实践中出现了内涵范围不明确、法律责任落实不严、信息披露难度大、合同签订意识不强、采购目标宗旨不明确、采购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相应领域缺乏专家,代理机构操作不规范,执行主体不确定。如果不有效监督这些问题,不仅会阻碍政府采购的顺利发展,还会扰乱经济秩序。本文对分散采购的审计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分散采购审计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新常态下分散采购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野,促进分散采购的健康发展。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