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高校实施效益审计的对策思路
发布时间:2025-11-20

高校实施效益审计的对策思路
 
1、加强高校效益审计的外部环境建设
 
(1)科学制定高校效益审计的标准化制度。加强对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技术方法和标准化制度的研究,审计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标准化效益审计的审计标准,促进效益审计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界应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效益审计理念和成熟的审计技术方法,减少审计盲目性,提高审计质量;高校还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广泛讨论,互相学习,形成具有高校特色和实际指导意义的经验交流平台,共同促进效益审计的标准化和发展。
 
(2)正确把握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是审计人员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效益的标准和规模,是提出审计意见和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一方面,虽然每个效益审计项目不同,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不同,但评价结论是针对每个项目事先确定的目标确认差异,目标明确,评价也应明确。另一方面,由于效益审计评价与责任调查直接相关,要求高校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定量指标的评价标准,通过客观公正的考虑,促进效益审计的有效实施。
 
2、加强高校效益审计内部环境建设
 
(1)充分重视审计在高校内部管理和控制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积极宣传审计监督咨询服务职能,使学校管理层认识到效率审计的重要性,为效率审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客观公正是审计的灵魂,保证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独立性,保证人员数量和知识结构的顺利进行;保证审计职能的独立性,遵循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审计参与重要经济决策会议和重大项目研究,不仅提高监督门槛,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而且使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及时掌握信息,了解学校的管理趋势,提供咨询服务。
 
(2)合理选择和确定效益审计项目。做好效益审计项目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但审计资源有限。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高校审计机关有限的审计资源,特别是完成审计项目所需的具有相应知识的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预期审计效果、资本规模、管理风险、影响力、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等因素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3)加强高校审计队伍建设。美国绩效审计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工程师、律师、保险精算师、计算机专家、医疗和国土安全专家在美国审计署3200名人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深入开展效益审计,高校必须加快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努力实行资格准入制,实行审计“高级专家”、“高级专家”、“专家”、“专家”制度;不断调整和优化审计团队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先进审计理论、审计技术、方法及相关业务知识的更新,更加注重复合审计人员的培训,加强审计人员的整体意识、风险意识和使命感。
 
3、掌握高校效益审计操作的有效方法
 
(1)将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即使把握效益审计项目的难点和重点,根据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安排和分工,协调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法,全面控制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效益审计难以处理效益滞后问题,由于高校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一段时间,一般滞后,正负效益反映整个过程,如果只根据当时的状态来分析和评价效益,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利益,造成评价偏差,产生教育资源使用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挫伤高等教育资源使用管理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综合考虑审计质量控制、责任调查制度和长期效益考虑指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相信高校管理,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在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2)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注重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审计可行性报告、审批和效率评估,“防患于未然”;只有审计资源使用的合法性和项目质量,才能全面跟踪资源使用的效益;只有审计资源使用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益。重点从事后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转向事前审计,以满足评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有利于提高高校经济社会效益的效益审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益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指导和归宿,也是内部审计的核心和灵魂。
 
(3)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具有兼容性、适用性和灵活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审计的重点是支出的使用效率。评价目标包括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评价应包括效益评价内容:一是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主要经济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对经济活动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二是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实施和效果。独立的效益审计不是效益审计的唯一模式。将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也是现实可行的选择。在缺乏明确的立法和审计资源的情况下,是高校效益审计方法的有效尝试。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