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发布时间:2025-10-24
不同类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的重点和要求不同,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目标、内容和方法也不同。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体为财务预算资金。因此,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财务预算安排;二是单位对外收入;三是单位股权投资形成的股权收益。其中,后两类也必须纳入单位部门预算,即全部定性为财务资金。目前,如何加强对这两类资金的收支管理和内部控制已成为必然。
1.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1.1制度建设
200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实施,首次以法律形式对内部控制作出相应规定。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3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内部控制法律、政府文件和规章的适用范围包括公共机构。但关注企业,但没有关于公共机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公共机构控制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1.2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公共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公共机构的机制不像企业那么灵活,会计人员系统地学习专业技术的人相对较少。大多数人是“中途和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许多人对内部控制有片面的理解,认为所谓的会计监督只是“遵守规则”,是“挑问题。、“找别人的错”,是得罪人的事,所以执行比较滞后。
目前,事业单位用一般财务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些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方法,只限制其支出范围和标准。只能规定使用财政资金的方向,不能解决单位资金的安全问题。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简单,运营环节少,业务不复杂。他们只需要诚实可靠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同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绩效考核没有联系,缺乏一定的约束力。绩效考核作为诱导单位行为的手段,在单位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事业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往往与考核没有联系,形成了注重考核、不注重内部会计控制的做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是随机的,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忽视不计算经济效益,用经验代替内部控制制度。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机制是一个系统,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和限制。因此,为了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实际作用,必须形成机制,使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达到理想的目标。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结构,具有合理的结构可以有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项目和环境、财务会计系统和控制过程。控制项目是指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单位。控制环境是指影响某一政策建立或实施的各种因素。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受到组织结构、员工诚实等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环境不能无限扩大,应控制在单位可控范围内,否则内部控制系统难以运行。其次,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受上级部门的影响较大。
财务会计制度是指会计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财务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内部控制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效果差,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财务会计制度取代内部控制制度。控制过程是指经理单位制定的政策和程序,以确保内部控制的目的。公共机构的内部控制过程通常很少考虑成本和效率的限制,并把严格性和政策放在首位。上述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内部控制结构,为合理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奠定了基础。只有健全、合理、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堵塞漏洞,改善管理,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