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改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5-10-18

改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吸收和借鉴预算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改革趋势,尽快修改现行机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加完善、科学、国际化
1.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合并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权限,区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限
现行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有关部门和机构设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司其职。
2.密切关注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
统一规范指导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理论概念,结合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国际趋势,重新定义和解释事业单位的报表要素、报告格式和内容以及净资产分类,提供资本(净资产)保全的确定标准,为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提供理论指导。
3.加强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为适应中国政府机构和预算制度改革后建立财务报告制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告提供指导,满足行业和系统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围绕事业单位日常事业单位收支事项设置的事业单位收支会计科目,二是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单位资金不足而设置的事业单位收支会计科目,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虽然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规定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外商投资和非独立会计经营活动,但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服务市场资金运动的特殊规律,造成了事业单位科目体系设置的一些空白。由于系统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接受投资的单位在这方面的会计处理非常随意。如果不规范,很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建议在事业单位总账科目下增设“实收投资”二级科目,计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其贷方用于登记外商投资数量,借方用于登记外商投资撤回数量和清算转销数量,贷方余额表示接受外商投资的实际数量。
(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收支管理
要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有限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加强收支管理。加强收入管理,积极鼓励各部门和二级单位利用现有条件创收,弥补财政拨款不足,对收入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以明确的奖惩激励措施有效促进创收活动的发展。支出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事业资金支出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加强支出管理尤为重要。这就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规的同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基本管理所需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能力,加强支出管理。
2.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只包括财务会计,不包括为单位内部服务的管理会计,事业单位主要服务于宏观预算管理,内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只有灵活运用差异分析、标准成本、定量分析、责任成本等管理会计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对事业单位预算的实施情况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评价,才能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四)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预算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用户单一,主要由行政主管部门披露。报告反映了预算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即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被挪用,而不注重财务成果的评价,资金的安全性成为披露信息的主要方面。新形势下,随着事业单位投资主体的多样化,财务信息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需要,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能否按时偿还债务的信息;股权资本投资者要求提供投资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为了进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还要求提供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为了评估经营业绩,为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提供依据,也要求正确、恰当地反映财务成果。因此,有必要改变现行财务报告制度(资产负债表、收支表、专项资金收支表、资金增减表),并参照企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披露信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