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预算管理的意义和本质
发布时间:2025-08-12
综合预算管理(Master Budget)作为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回顾管理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执行管理会计阶段和决策管理会计阶段,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上世纪初,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为了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管理需要完善的计算和监督,产生了“标准成本”、以“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执行管理会计理论;20世纪中期,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大量跨国公司,投资实体多样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产生了现代公司制度。由于“经济人”的特点、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倾向,公司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面对新的条件和环境,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使内部管理更加合理、科学、灵活、高适应性。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被以运筹学和行为科学为主体的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以“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要内容的决策管理会计。综合预算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其系统性、全面性、战略性、机制性和一体化的特点,逐渐演变为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和途径。
本文主要回顾了综合预算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了综合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基本框架,深入了解综合预算管理在企业治理和战略目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预算管理的意义和本质
企业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以数量和金额的形式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说明。综合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内部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更有效、更科学的方法。2002年4月10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将综合预算管理定义为:利用预算分配、评估和控制企业各部门和单位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有效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根据安达信公司的“世界最佳实践数据库”(Global Best Practice)定义:预算是分配公司财务、实物和人力资源的系统方法,以实现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著名管理学教授戴伟•奥利认为,综合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整合到一个系统中的管理和控制方法之一。
可以看出,综合预算管理是全面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具有企业规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生产经营等功能。它是对公司相关投融资活动、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和控制的管理行为和制度安排。要了解综合预算管理的本质,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预算并不等于预测。预测是基础,预算是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的对策方案,是预测结果的预先风险补救和防御系统。预测是预算的前提,没有预测就没有预算。有效的预算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
2、综合预算并不等于财务计划。从内容上看,综合预算是企业的综合计划,财务计划只是企业预算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从预算形式来看,预算可以是货币或实物,财务计划是价值形式的计划;综合预算是涉及企业各部门和不同部门的综合管理体系;财务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主要由财务部门控制。
3、综合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机制。它基本上是通过预算取代管理,使预算成为一种自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简单的管理手段。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一方面与市场机制相连,以市场为起点。另一方面,与企业内部管理组织和经营机制相连,包括组织权、责任、利润平等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离原则,以确保权力的平衡。
4、综合预算管理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积和表格列表,而是一套适合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体系。企业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体现。
5、综合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企业预算管理的目标实际上是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具体实施企业的战略意图,并与长期和短期计划进行沟通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