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发布时间:2025-08-08
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高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思维观念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分析、设计和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引发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刻变化。借助当代信息技术,将信息化融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构建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理想,基本处于基础阶段,呈现出“认识不到位、建设不到位”的典型特征。
1.主观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在我国,相当多的高校“重人才使用,轻人才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行动动力[2]。这种认识不足必然导致一些负面甚至错误的行为在促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比如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内容的认识只停留在运营和行政阶段,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或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往往被理解为利用计算机设计考核体系,或者建立薪酬体系,而不是对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也有一些追求一步到位的想法,往往会选择一套大而全面的“完美”软件。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建立基础数据库,仍处于数据共享和自主管理的阶段。他们想要一步到位,想要实现一步到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客观地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目前,高校传统人事管理正在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基本处于传统管理、管理流程逐步规范的阶段,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对稳定的基础。许多高校管理软件的使用往往刚刚完成软件开发,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项目功能模块及其基本数据难以改变;或者因为管理者认为信息太透明,不符合现实而被淘汰。管理和技术难以密切合作已成为阻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力资源软件的开发无法跟上管理的变化,陷入困境的现状更为普遍。此外,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信息人才,特别是复合人才的培养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