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管理会计的实施
发布时间:2025-07-13
企业生态管理会计的实施
在管理会计发展阶段,以成本控制和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阶段属于经济效益管理会计,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倡导利润,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阶段是生态管理会计。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核算时,应增加生态环境成本,真正缓解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一)生态环境成本应体现在成本计算中
曲文宇、赵明辰(2013)[2]将生态环境成本定义为:根据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的要求,生态经济效率最大化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牺牲是社会经济体系需要补偿的社会经济成本。因此,企业应增加产品生产过程中生态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管理会计中,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化成本,因此生态环境成本也应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化生态环境成本。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生产成本变化-生态环境成本变化。这样,企业首先要解决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与简单的经济业务不同,生态环境成本的测量难以确定、客观地测量和做出合理的成本补偿。因此,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如:当资源价值难以直接评估时,可以考虑机会成本;当生态资源价值可以用效用来衡量时,可以使用边际成本;当公共产品没有市场价格时,可以使用替代成本;传统的计量属性可以用来保护生态环境。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考虑生态环境的成本,从而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减少无形的成本风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在本量利分析中引入生态补偿成本
过去,许多企业的发展是以污染环境、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的,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环境成本。此时,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应在当前发展中支付后期生态环境的平均成本,即生态补偿成本。对于本量利润分析,企业在计算资本保护点时应增加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如:产品成本保护销售=(固定成本+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三)制定生态成本预算
在生态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除生态补偿成本外,还应支付当前生产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成本。因此,企业在制定综合预算时,应分别设置生态环境预算的相关内容,在企业制定预算和生产经营计划之初实现生态预算的监督控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监督报告。例如,生态环境成本预算的内容可以在业务预算中增加,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可以增加生态环境成本的量化,生态环境信息可以定期报告披露,使企业可以根据报告中的生态破坏程度随时进行调整和整改。
(四)实施生态战略管理
生态战略管理突出绿色经营管理和综合绿色质量管理。企业应将生态保护提升到战略层面,加强绿色经营管理和综合绿色质量管理。例如:监督各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及时纠正问题环节,努力减少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在成本控制方面,当企业破坏生态环境而不破坏生态环境时,企业应在破坏生态环境方案成本中增加生态环境治理补偿预算成本。企业战略实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生产数据消耗和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成本有机结合。因此,企业应将产品成本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动态、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