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5-04

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广泛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和谐和深入发展。为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为基础,妥善协调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两者是内部联系的统一整体。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更好发展。
 
(1)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基本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议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创新,而是有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1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
 
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设和发展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命题。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从短缺经济到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到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努力实现各自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以及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基于财产的社会需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为了真正实现和谐,我们必须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发展是一个艰难的事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加生产力总量,才能为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产生不满,社会就不会稳定。就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重新划分股票一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秩序可以稳定。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正朝着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快速发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例如,以GDP为中心的局部地区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大量资源被掠夺,生态环境被破坏,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日益突出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和质量不和谐已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在严重的资源消耗和浪费上。我国单位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量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能耗高21%,水泥能耗高45%,乙烯能耗高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人类改变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应该科学、有远见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地把自然当作可以被屠杀的对象。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相辅相成,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违反社会规律,按照主观意识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
 
因此,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开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努力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享受发展成果,快乐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经济健康发展。
 

财管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