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融资方式
发布时间:2025-04-28
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有两种企业融资方式: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保留收入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实体的储蓄,转化为自身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难以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外源融资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介绍:
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而言,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同时,由于资金来自企业,不会发生融资成本,内源融资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企业内部融资能力的规模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的预期。只有当内部融资仍不能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时,企业才会转向外部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融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融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映的融资行为。表外融资可以调整资本结构,开辟融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增加财务杠杆。例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产品融资协议,先向客户销售产品,然后赊购。产品没有离开企业,但企业通过该协议获得了贷款。因此,表外融资可以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便利。鉴于表外融资在我国的应用不是很普遍,其应用前景也很广阔,笔者将在这里详细介绍表外融资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直接表外融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贷款形式直接融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融资企业表,使用权已转入,这种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的需要,又能在不改变企业原表内资金结构的情况下。最常见的融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部分租赁形式属于表外融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融资。经营租赁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设备租给承租人,出租人收取租金。由于租赁设备扩大了其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人只为获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租赁期短于租赁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省企业费用,避免企业设备经济寿命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还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融资。
间接表外融资是用另一家企业的负债代替企业的负债,使企业的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融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子公司。母公司将其经营的部件和配件分配给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子公司将生产的部件和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制,本应由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转移给子公司,使各方负债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例如: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贷款1000万元,公司想增加贷款,但贷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以公司名义贷款不可能,公司投资新公司500万元,新公司以新公司名义贷款500万元,新公司本质上是母公司的配件车间。这样,公司的实际资产负债比例一般不再为50%,而是60%,两家公司实际资产总额2500万元,母公司向子公司投资500万元。因此,两家公司向外界借款1500万元,其中母公司会计报表只反映1000万元负债,其他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会计报表中,但这500万元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为了防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许多国家规定,如果外商投资占被投资企业总资本的一半以上,应编制合并报表。为此,为了避免合并报表的曝光,许多公司采取了更迂回的投资方式,使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上述两种表外融资外,还可通过应收票据贴现、追索权应收账款销售、产品融资协议等方式将表内融资转化为表外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