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比较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4-07-20
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比较与应用
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大致有两个区别:
(1)实证会计研究以有用事实为基础,但“有用”没有明确的标准,对一个利益集团可能对另一个利益集团也没有用。因此,实证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本质上是以利益为导向,由此制约的社会需求为标准。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既是形成会计理论的最终目的地,也是逆向思维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综上所述,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是思维模拟检验与社会实践检验的统一,其中思维模拟检验大量运用形象思维,直觉逻辑思维将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对象蒸发升华为理想对象,既保持了本质特征,又保持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社会实践检验是将假设概念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测量性,从而将理论假设转化为实践假设。
(2)实证会计研究单方面强调对假设的感性经验测试,但忽视了会计理论研究主体的主动理解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最终没有逃脱描述和解释会计实践的传统思维来源。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辩证运用突出了研究者的主观主动性和理解活动应遵循的思维规律,具有明显的综合和辩证特征,具有不同理解阶段调整理解方法和理解手段的内部调整机制。
众所周知,中国的会计准则是根据规范(演绎)方法制定的,是制定者在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观规定。它代表了规范会计实践的理想标准。然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因此检验准则的实际效用与预期目的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标准制定者必须了解现有标准的实施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加强和规范了企业的财务行为,是否增强了外部利益集团和企业内部用户对会计信息的重视。要获得上述认识,既不能依靠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判断,也不能从原有理论中解读推理。相反,他们必须进行广泛的会计实践。只有通过调查和征求意见,才能获得相关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反馈信息。标准化-实证会计研究吸收了标准化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优势,不仅弥补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促使研究人员更加关注会计实践,按照科学程序从会计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会计准则理解。
五、关于多元化会计研究的建议
正如本文所述,实证会计研究在时间上相对滞后,在制定会计准则之前不能为准则制定者提供有益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标准实证会计研究并不完美。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作者建议:
(1)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进行大量实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虽然这并不一定能完全证实和伪造任何东西,但我们可以努力在制定会计准则之前,对会计实践和会计现象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进行适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
(2)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学习美国和台湾目前应用较好的实验会计研究(ExperimentalAccountingStudies),通过建立会计实验室,模拟与要研究的会计准则相似的会计环境,对专家或专业人员的意见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提前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有益的意见。
(3)在会计研究中大量运用数学方法、模型进行量化研究。也许有些同志认为,鉴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太成熟,会计信息扭曲现象仍存在,收集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往往值得怀疑,因此提倡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研究应谨慎,对外国会计文献充满数学表示担忧和不理解。笔者认为,这些同志混淆了会计研究中的两种数学模型——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前者是用数学符号表达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不需要使用来自会计信息市场的具体会计数据;后者必须带入会计数据,并设置一些参数。笔者主要提倡会计研究的理论模型,因为数学语言表达最简洁、最清晰、最无歧义,可以加强会计理论问题的论证,逻辑严谨,更容易被证实或证伪,因此更符合科学会计理论研究的要求——一门学科只有在成功使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水平(马克思)。此外,作者还同意使用适当的计量模型进行会计研究(事实上,与国外会计数据相比,中国的会计数据来源可能更可靠),关键是建立自己的大型数据库,为未来使用计量模型进行大量会计研究奠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