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管海南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企业会计利润欺诈的手段和路径
发布时间:2023-04-20

目前,企业会计利润欺诈的手段和路径
1.挂账是企业虚增利润的常见手段,主要是将相关费用挂在某一会计科目上,延迟这些费用的入账,从而达到本会计周期的利润水平,达到既定目标。2006年,财政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费用的入账,要求当期费用必须在会计周期内入账。然而,为了达到利润达到目标的目的,一些企业仍然通过挂账来降低成本。挂账处理方式是企业会计利润造假手段中比较简单的一种,一般审计人员很容易发现。在国内企业发展初期,通过挂账处理虚增利润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随着我国审计监督的加强和水平的提高,企业利用挂账处理虚增利润的事件继续减少。2.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经济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处理方法。目前,国内企业会计政策有多种选择空间和空间。一般来说,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遵循谨慎、本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的原则。根据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仍有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通过改变会计政策来实现人为操纵利润的目的。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为实现与国际会计接轨而采用的一种新形式、新手段。根据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计提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虽然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的类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主观可操作性。一方面,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给了许多企业巨大的经营空间;另一方面,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标准也可以由许多会计从业人员控制。因此,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4.虚假销售企业的利润来源是销售收入,销售收入的增加有助于企业提高利润;相反,销售收入的减少会降低企业的利润水平。因此,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提高利润水平的目的,进行虚假销售。所谓虚假销售,是指扩大信用销售范围或提前确认销售,虚假销售利润调整现象大多在会计周期年底,当企业不能达到经营目标时,将通过虚假销售手段实现既定的利润目标。当然,虽然虚假销售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但不能获得相应的现金流。因此,企业利用虚假销售手段虚假增加利润,应收账款金额将显著增加。学术界经常用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如果这一比例大幅上升,则表明企业更有可能利用虚假销售实现虚假利润。虚假销售是企业利润欺诈的常见手段,也是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利润欺诈的常用手段。“ST黎明管理诈骗案”是上市公司十大诈骗案之一,就是采取这种手段操纵利润。黎明股份于1999年上市。在公司上市期间,为了粉饰其财务报表,满足外部股东的相关需求,黎明股份通过虚假增值税销售发票和虚假产品销售发票来实现利润调整的目的。虚假增值税销售发票和虚假产品销售发票都是虚假销售的重要手段。黎明股份通过虚开增值税销售发票实现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07亿元,虚增成本7812万元,实现虚增利润2902万元;虚开产品销售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2269万元,实现虚增利润1039万元。黎明股份操纵利润的金额之大,涉及的广度令人震惊[3]。5.在证券市场成立初期,相关交易的目的是为国有企业的重组服务。因此,我国许多上市企业都是从国有企业重组而来的。一些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只剥离了部分资产或业务,导致与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的关系复杂。由于上市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他们会通过出售资产、相互抵押、相互信贷、委托经营等方式进行相关交易。这种相关交易形式使市场投资者无法看透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也使得国有资产容易流失。目前,上市企业的关联交易主要基于两种渠道和手段。一是通过资金拆借实现上市企业之间的利益转移。虽然中国证监会明确禁止上市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但上市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相关交易的资金拆借难以发现和监督。二是通过转移费用或承担费用来降低费用,从而达到企业调整利润的目的。上市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子公司在租借母公司或母公司租借子公司相关资产时,能够承担费用或转让费用。6.除上述五种手段外,企业利润造假还有其他手段和途径。其中,“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是利润调整的重要科目。许多企业利用这两个会计科目进行长期挂账,以隐藏亏损或虚增利润。此外,一些企业利用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来调整利润。部分上市企业面临退市风险或为实现配股融资目的,地方政府将通过财政政策补贴或减税等方式提高企业利润水平。

财管海南